4
北窗无风睡不解,新风系统破孤闷

新闻资讯 2020-06-17

20200617.jpg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夏深。在漫长而阴郁的梅雨季过去之后,窗外梅熟蒂落,林中笋出成林,又迎来了高温低压、空调救命的季节。

       暑气蒸腾下,万物仿佛都回归了原始的寂静,多动一下,身上的能量就会被“暑兽”吞噬。

       得益于工业文明,现代的我们可以在空调、冰箱的帮助下,高枕享冷气,渴饮快乐水,那么在古代的农耕文明中,我们的先祖又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?

 

“北窗无风睡不解,齿颊苦涩思清凉”

“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”

“仲夏苦夜短,开轩纳微凉”


论及避暑纳凉,自蝉鸣开始,古人也在为此苦恼。当然,时代虽然不同,阶级的差异还是决定了避暑的level。

 

冰.jpeg


古法避暑

1. 地理迁移

对于王公贵族而言,在炎热的夏日迁往北方避暑是基本操作,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。

士大夫阶级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前往高纬度的地方另起高楼,去不了高纬度,可以去高海拔。那么深入山林,像李白一样青林听风也是不错的选择。“懒摇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。脱巾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。”

 

2. 自雨含凉

19年大热的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描述了奢靡繁华的长安城,里面提到了一户贵族,家中建有自雨亭,利用水车将水送到屋顶,水顺檐而下,仿若晴空自雨,形成人工水帘,为室内降温。

类似的构造还有“含凉殿”,也是利用水能,利用水力转动扇叶,自动造风。

 

3. 储冰夏用

别看现代拥有夏季限定的冷饮,在古代,也有冬季储冰、夏季使用的操作。冬天的时候把冰存入地窖,夏季的时候取冰放入铜制的“冰鉴”,既可以当做空调使用,也可以当做冰箱使用。

在唐代,人们还会在大木桶里装满冰,撒上盐以降低融点,再将装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放入木桶,插上木棍,少时便成冰棍。

宋代的冷饮吃食更为丰富,“砂糖冰雪冷元子”、“凉水荔枝膏”,南宋临安的“雪泡梅花酒”......相传南宋时,夜市的冷饮铺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。

古建筑2.jpeg

 

 

城市热岛效应

在现代,由于城市的建筑热容量高,绿化面积少,以及大量的人工热量,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了城市的高温化。

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,大气做上升运动,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,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,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,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、工业生产、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、氮氧化物、碳氧化物、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,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。

夏季纳凉,空调虽然能降低室内温度,但过度使用空调,会加剧城市热能的排放,加剧城市热岛效应;此外,依靠单纯的室内气体循环也让室内的空气缺乏流通,“空调病”因运而生。

 

 

夏季室内换风,不想开窗的情况下,最优解莫过于安装一套带有全热交换的新风系统。在开空调的同时,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能降低室内排风的冷气损耗,减少空调运作负荷,节能减排。

室外的空气入内接受层层过滤后也不再污浊,让室内空气保持常新,不再害怕空调病。

 

现代的科技总是让人感叹,但在享受现代的便利时,感受一下自然的馈赠,偶然深居青山绿水,饮冰听风,岂不快哉?或囊中羞涩,或时间紧迫,无法享受度假村的绿色气息,也可以试着安装一套新风系统,将健康的空气引入室内,身处繁华,自由呼吸。


相关资讯

  • 开学季家长必看:净化器≠新风,孩子健康别选错

    开学季一到,家长们最操心的不是孩子作业写了多少,而是鼻涕声、咳嗽声此起彼伏。尤其是有过敏、鼻炎的孩子,一换季就遭罪。于是很多家长第一时间去买空气净化器,想着机器开着就能给孩子守护一整天。结果呢?电费交了不少,净化器嗡嗡响不停,可孩子照样鼻塞、打喷嚏,屋子里还是闷得慌。

    2025-09-10

  • 新家装修预算有限,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先装新风?

    新家装修,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钱总是不够花。预算一摊开,冰箱、电视、洗衣机、空调……每一样都看着重要。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业主发现,和大牌电器比起来,那些看不见的隐形系统,比如新风、地暖,才是真正影响生活体验的关键。

    2025-09-08

  • 装修季必看:空调能除甲醛吗?别再被骗了

    很多人在夏天习惯性地一开空调就觉得万事大吉,既凉爽又能吹走家里的异味,尤其是刚装修的新房,甲醛问题总是让人心里打鼓,于是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,空调开久了,空气能流动,污染自然会被稀释。然而,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区。事实是,空调并不能把甲醛带走,反而可能在高温环境下加速它的释放。

    2025-09-03

服务中心